2015年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点
发布时间:2015-08-20 浏览次数:

723,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省长谢伏瞻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副省长徐济超主持会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许昌市委、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我省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查摆问题,明确思路,专题研究部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工作。这次会议是继2004年全省高教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又一次专题研究部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会议,其主要内容是:

——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特别是2004年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省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把高等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抢抓机遇,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活力持续增强,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深入发展、内涵建设全面加强的新阶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作用明显增强。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省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高等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在发展环境、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方面适应新变化,应对新挑战,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为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打造“四个河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改革、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强化服务。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突出重点、强化支撑,弥补短板、强化弱项,释放活力、激发动力,坚持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切实增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开创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 加强分类指导。当前,随着我省高等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深入发展,高校层次、类型、能级、形式日益多样,加快分类发展已经成为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从2015年起,启动高校分类发展计划,加强对高校的分类指导,建立高校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分类发展计划要重点建设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710所特色骨干大学、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20所左右品牌示范高等职业院校。高水平大学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巩固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特色骨干大学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巩固本科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停办专科教育。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发展本科教育,适应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兼顾专科教育。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一定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高校分类发展计划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各高校可在充分考虑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发展水平等基础上自主申报,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对高校进行评审认定。

2. 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为导向,引导部分本科高校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定位,特色发展,积极向应用型转变,推动高校实现专业链、人才链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促进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省政府在招生计划、教师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财政奖补等方面对转型高校加大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力度。

3. 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从2015年起,启动实施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计划今后三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增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继续实施“重点学科提升计划”,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共享、相互支撑、适应我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学科群。重点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新兴服务行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医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4.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5年研究出台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到2020年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5.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支持高校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6. 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实施高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方法和手段,创新学习方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坚持河南急需、国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和政府主导、创新引领、需求导向、多元投入的基本原则,积极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找准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条件,加快成果转化,有效促进创新要素聚集、融合和贯通,推动高校成为我省行业产业技术发展的研发转化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影响力的主要阵地。

8.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教育家办学,坚持引育并举,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高端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和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建立青年教师导师负责制。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9.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健全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制机制,保持就业率相对稳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充分发挥就业导向作用,坚持把高校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经费拨款、办学评价、专业调整等有机结合。完善扶持大众创业的优惠政策,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引领就业。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企业、教师、学生协同参与的创业服务体系。

10. 扩大教育开放合作。坚持开门办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高等教育,多种方式引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支持高校和所在地共建共享体育场馆、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等大型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立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进教师互聘、专业互修、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实验共享,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与交流,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制定留学河南计划,建立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制度。加快“走出去”步伐,重点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启动职业院校教师海外研修计划。

——强化保障、形成合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1.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并减少政府及其部门对高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增强高校发展动力和活力。尊重高校专业设置主体地位,扩大高校在经费使用管理、教职工招聘等方面的权限,支持高校依法依规自主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分类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和评价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高校下放教授、副教授评审权。加快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省政府给予先行先试、优先优惠的政策支持。

2. 强化政策与制度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由省政府牵头的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协调机制,在信息、政策、经费等方面为高校提供指导和支持。各级党委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研究制定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高校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各地、有关部门和高校要制定并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及时研究解决问题。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领导班子,切实担负起推进高教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

3. 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健全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机制。深化财政教育拨款机制改革,完善高校生均拨款制度,打破按编制核拨经费的办法,实行按学生数量、毕业生质量等反映办学水平和社会贡献度因素拨款的新方式。加快建立事业发展与经费投入同步增长的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均拨款水平,科学确定并适时调整学费标准。

4. 构建多元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政府主导、高校为主体、社会有效参与的高等教育多元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和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建立高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构建评价激励机制和导向机制,引导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办学,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新格局。

5.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制定大学章程为核心,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促进高校完善自律机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推动公办高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保证校长依法行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6. 营造良好改革发展环境。大力宣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各级政府和高校要关心高校教职员工的工作与发展,及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加强高校校园管理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机制,切实维护高校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