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攀登世界科技巅峰
张克俭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科技、教育、人才统筹部署、集中表达,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等等,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872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序言和跋中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句话,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世界科技巅峰。当前,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把握大势、抢占先机,走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科学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近现代科学自诞生之日起,无论是重大发现还是发明,在探索问题本源、拓展认知边界、开辟认知疆域、攻克技术瓶颈的过程中,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充满了艰难险阻。科学的道路的确是一条山路,而且是一条陡峭的山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既要跨越自身的科技难关瓶颈,还要冲破国外的封锁打压,道路尤为陡峭,必须有奋勇攀登的决心、信心和耐心。
坚定决心。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在对手本就领先于我并加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在科技上抓住机遇,就有可能乘势而上、后来居上,否则差距会越拉越大,不仅国家发展得不到保障,民族生存也要受到威胁。要坚定决心、磨炼意志,沿着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攀登,聚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科技创新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树立信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界最为陡峭的高峰。自立自强首先是思想信念上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一定要有自信。当年,我们搞“两弹一星”,广大科技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造出了“争气弹”、“争气星”。1965年,毛泽东同志写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革命浪漫主义诗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科技人员接续奋斗、矢志攻关,成功实施载人航天、探月探火、载人深潜,将梦想变成了现实。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的足迹。火星探测任务,我们一步实现“绕、着、巡”,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火星着陆的国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完全有理由更加自信,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攀登的步伐。当然,自信绝不是自负,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决不能因为有了一点成绩、解决了一些问题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沉溺于山路途中的“快活林”而裹足不前。
保持耐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好高骛远。科技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基础研究不扎实、关键技术不见底、试验验证不到位、问题暴露不充分,都可能导致科技创新成果难以经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鼓励科技人员的奇思妙想,但奇思妙想不是“空想妄想”,还需要厚积薄发、力戒浮躁浮夸,否则不但可能超越不了别人,反而可能被人越甩越远甚至半道翻车。科技创新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只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方能行稳致远。
二、攀登科技巅峰要选准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强调到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指明了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攀登科技巅峰要坚持目标导向、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否则,可能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坚持目标导向,不迷向。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我们矢志不渝的攀登目标,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如果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行业、每一家科技企事业单位、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能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当年,“两弹一星”工程研制时,在中央统筹领导下,集中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开展大会战,形成了全国一盘棋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现在,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 体制优势,解放思想、开放融合,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发现更多能有效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颠覆性技术、实用管用方法、基础性根本性方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战略导向,有定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实中,科技创新常常被各种矛盾问题所困扰,一个重要原因,是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解决表面问题上,而忽略了战略性、根本性任务。要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坚持“四个面向”,精心选定战略方向和技术路线,优化资源投向投量。要抓住战略重点,对发展中的重点难点任务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思考,系统梳理出关键核心技术、重要短板弱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要保持战略定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坚持问题导向,发力准。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作出概括和阐述,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多年来,基础能力薄弱的问题是科技界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我们在嫦娥探月、国产航母等重大工程和大国重器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却在器件、材料、芯片、软件等基础领域方面受制于人。要更加重视基础、抓好基础,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研制融通互动,将基础科学问题梳理凝练出来,形成一批“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并提升“从1到2再到N”的能力。
三、攀登科技巅峰要不畏劳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科学上要达到“光辉的顶点”,也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只有“不畏劳苦”才有希望。马克思毕生忘我工作,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为了《资本论》的写作,“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不畏劳苦”的精神和品质,真正做到越是艰险越向前。
增强挑战巅峰的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雄心壮志,世界科技巅峰我们都要奋勇攀登。无限风光在巅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激励青年勇攀科学巅峰的典范,被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就是因为他敢于向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发起冲锋并取得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航空发动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当初我们面临国外进口又好又快又安全、自主研制又难又慢又危险的抉择。最终,广大科技人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逐步建立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体系。“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广大科技人员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求是,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攀登科技巅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但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也是向成功更近了一步。要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培育创新文化,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敢于“试错”的创新氛围,鼓励可承受范围内的“冒险”,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锤炼坚忍不拔的毅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可能遇到壁立千仞或万丈深渊,没有一股子劲、一股子气是登不上去的。比如,探月工程嫦娥五号原计划使用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在这之前要打两发试验箭,但在紧要关头,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中国航天经历重大挫折。广大科技人员没有被困难压倒,总结经验,反复排查,“枕戈饮胆九百天”后终于完成问题归零,长征五号成功将嫦娥五号送上月球。科技创新要下“苦功夫”,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下“硬功夫”,潜心钻研、专业专注;下“细功夫”,落小落细、严谨细致,想尽千方百计、行遍千山万水、不畏千难万险,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
永葆追求“光辉”的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当年,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放弃高薪、洋房等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1955年,钱学森即将登上回国的邮轮时深情地说:“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就是钱学森的归国初心。当前,社会上有一种片面认识,认为只要解决了科技人员的待遇问题,科技界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事实上,科技创新的挑战性决定了光有外部物质保障是不够的,科技人员内在的宝贵精神品质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要以适当的待遇留人,但更需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特别是在国家安全环境严峻复杂、科技创新任务繁重的形势下,尤其需要科技人员胸怀祖国,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忘我奉献。
营造重才识才的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当年,周恩来同志作为中央专委主任领导“两弹一星”研制,十分重视和了解科学家,亲自挑选了一大批科学家,把他们当宝贝用起来。科技帅才钱三强慧眼识才,物色了王淦昌、邓稼先、于敏、朱光亚等科学家,组成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黄金阵容”,为核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们要在营造重才识才的生态上下更大功夫,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艺术性,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各级领导干部要当好新时代的“伯乐”,尊重科学家、了解科学家,多和科学家交朋友,像“寻宝”一样去寻觅优秀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广大科技人员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勇挑重担、追求卓越,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朝着光辉的顶点不懈攀登、奋起直追!
作者: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