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部一特色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一支部一特色 >> 主题党日 >> 正文

河南寻 “新”记 ---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发展

作者: 时间:2024-04-18 点击数:

4月17日14:30,大学英语党支部全体党员于图书信息楼329开展了“河南寻 ‘新’记 ---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党支部书记张冉首先通报了到会情况。提出了这次活动的主要议程:一、观看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讲话;二、深入学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书籍《新质生产力》;三、每位党员对观看视频和学习材料谈心得、话体会。

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升级,使人才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涵养新质生产力人才“蓄水小池”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国家科技实力的持续提升,也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崛起。首先,要不断优化和调整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服务于新兴产业和未来科技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围绕“高精尖缺”实际需求建立起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灵活调整,不断提升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其次,要着力培养跨学科人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其不仅拥有专业领域的深厚知识,还具备跨越多个领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学校应该调整学科设置,突破传统学科壁垒,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间灵活学习。创设跨学科的核心课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融会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的能力。最后,教育与产业的深度结合是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的关键环节。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机构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融入跨学科团队,推动教育和产业的良性循环。

支部党员就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鹏认为新质生产力的首要条件是“新”,即在基础科学原理、制造技术、生产工具、生产要素等至少一个方面具有超越式创新。在“创新”浪潮下,以往外语学科具有的“封闭性”特质已经严重限制了学科发展,要从“学科内部的竞争与发展”转向“更多关注其他学科的信息”,特别是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最新信息,形成学科外语的意识;针对特定语种教学,要拓展以文学、文化为依托的单一教学格局,规划具体知识领域,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教学设计甚至教材编写。对于外语人才培养,要从“服务于本学科的人才培养”转向“培养使用口径更宽,指向性更强的学科外语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和更广的发展可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转变。尹立颖认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深知教育是培育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学习,要助力中部地区崛起,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今后将致力于在教学中融入科技创新的元素,鼓励学生关注产业发展,为中部地区的崛起贡献教育力量。这次学习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今后将不断努力,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努力。王海燕认为,就高校而言,要紧密结合自身特色定位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快转变学科导向的松散型科研组织模式,面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和痛点,以紧密协作的团队作战和资源集聚形成攻坚克难的创新合力。最后,张冉同志总结到展望新质生产力人才体系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规划。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也将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才体系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才的流动性和跨国性将会越来越重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人才体系,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的人才体系也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人才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各行业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人才的跨界融合和共享,以推动新质生产力人才体系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新质生产力人才体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并为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金穗大道601号 

邮编:453003  电话:0373-3831491

437必赢会员中心外语学院设计维护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