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共青团示范团课|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

发布时间:2023-12-18浏览次数:

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实质


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


“坚守信念”是大别山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借坚定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和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坚守大别山,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

1927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麻起义爆发,革命的红旗第一次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黄麻地区的穷苦农民几千年来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红色政权。但是由于敌人的疯狂反扑,解放21天的黄安县城失守,新县箭厂河一带遭到敌军和清乡团的残酷镇压。敌人把一块不足30平米的稻田当作刑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00多人。在这些悲惨牺牲的人群中,年纪最大的是黄泥塝湾75岁的普通百姓高厚建,最小的是四角曹门村16岁的赤卫队员吴狗娃。30平米,300多人,也就是说这里的每一平米,至少倒下烈士十多人,随地抓起一把泥土,都能攥出血来!从此,人们把这块被鲜血浸透的稻田称为“红田”。

从1921年到1949年,28年间,大别山先后有两百万人参军参战,有近百万人英勇献身,留下姓名的烈士只有130351人。他们为什么能在敌人的枪口和屠刀之下,如此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我想,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对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和永跟党走的决心。


胸怀全局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


“胸怀全局”是指在革命紧要关头,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大别山区的军民从全局出发,用自己的牺牲为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

1947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决定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以破解国民党对我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现实情况却是刘邓大军所在的鲁西南,距大别山千里之遥,路上又有汝河、淮河等河流阻隔,以及数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围堵,在这种情况下让一支大军孤军深入到国统区,没有后方,没有补给,艰难危险可想而知。中央电告刘邓:“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谢及刘邓不能以自己有效行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刘伯承、邓小平权衡全局,决定立即南下。邓小平在出发前表示:“要从战争全局看问题,打仗不能光吃肉,还要有人啃骨头,只要我们提前南下,换来全局的胜利,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大别山军民以高度的责任自觉,无限宽广的胸襟,深刻诠释了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


团结奋进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


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大别山区的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党政军民万众一心、协同奋进,构筑起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

黄安战役历时43天,数万群众组成的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送饭队、洗衣队,不分昼夜地为红军进行战地服务,各地捐赠的粮食、衣服和慰问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战场上。当时流行的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生动地再现了这种军民齐上阵的情景。红25军长征后,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领导重建了红28军,继续担负起坚守大别山的重任。当时,主力红军加上伤病员、便衣队总共不过3500人,被敌人分散围困在各小块根据地里。在如此艰难的形势下,老百姓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打着赤脚,也要将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正是群众的无私支援和军民团结,红28军才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坚持了敌后三年游击战争。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党和军队始终充分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大别山人民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定信念跟党走。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革命的红旗才能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


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可贵品质


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关头,大别山革命军民始终牢记使命,敢为人先,敢打敢拼,勇当先锋。

1934年11月16日深夜,在罗山县何家冲的大银杏树下,红25军政委吴焕先宣读了《长征出发宣言》。之后,红25军全体将士冒着寒风冷雨,踏上西征北上的征程。长征中,红25军勇作开路先锋,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孤军北上,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无数次恶战血战,终于在1935年9月率先到达陕北,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立在陕北立下了特殊的功勋。毛主席称赞红25军为”中央红军之向导“。先锋固然光荣,却意味着更大的牺牲。在庾家河战斗遗址,一座座红军烈士墓孤独地坐落在山岗上,人迹罕至,安静得就像从没有人记得过一样。他们都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在十来岁的年纪,风华正茂的时候,年轻的生命就戛然而止,永远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大别山成了他们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这种勇当前锋的精神在很多大别山革命先辈的身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正是有了勇当前锋的精神,才有了大别山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才走出了一支支彪悍善战的革命队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