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力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视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步入殷墟博物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总书记点明此行深意:“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到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调研,强调要“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从对历史的思考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在印有朱子名句“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墙前,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良久。他多次引用这句古语,回答“为了谁”这个根本命题。
为了“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带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他推进改革,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他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因为“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他号召全面从严治党……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曾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自己的心情。
“5000年的历史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认清了5000年,我们就会自然地形成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自信的底蕴、底气也是这么形成的。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现在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201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来到濠江中学,与同学们谈古论今。
古与今、回顾与展望,文化犹如一条纽带,连接了过去和未来,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明与朴素的现实奋斗。
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加感受到了大国领袖的人格力量。正如多年前,习近平在一篇序文里写道:
“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思想与时俱进,文化代代传承。
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文化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照亮民族复兴的前行之路。
新征程上,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的事业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