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西频道11月14日电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这是审计署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科学总结前2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律做出的正确决策,这就意味着效益审计将成为未来审计的主流。
一、我国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今后我国国家审计的定位,就是三大块:一块是财政审计,包括收入和支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决算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农林文教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都是财政审计的组成部分。发展趋势是实现审计重点的转移,向收入与支出审计并重发展,并最终过渡到以支出审计为主,对支出审计由合法性为主向合法和效益性审计并重发展,并最终过渡到以效益审计为主;第二块是金融审计。金融审计从大的方面来讲也是企业审计,今后主要围绕怎样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开展金融绩效审计;第三块是企业审计,包括工交、商贸审计。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真正向《审计法》规定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过渡并由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效益性并重转变,当前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是基础,是前提,应放在首位,今后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也要与目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样,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审计。因此,审计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今后的效益审计要从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益入手,国家审计将充分体现与社会审计组织的不同,审计目标不仅要审查国有资产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还必须对其质量和营运效率加以监督,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向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审计拓展。
二、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内涵
效益审计也称3E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其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效益审计的三个要素。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的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
效益审计虽已成为当今世界审计的主流,但在国内,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我国审计体制与西方国家的不同,对效益审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定位也不同,西方国家的效益审计属于“外部审计”,它的任务是代表国民就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而我国审计机关是政府内部的组成部门,属于“内部审计”,是在政府内部行政监督的基础上,对政府各部门和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增强责任,提高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我们没有现成的审计操作模式可借鉴,必须探索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效益审计模式。
三、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是今后五年规划中提出的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立足于实际,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工作”。要抓住这些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效益审计的实践。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分层次地进行探索。关于效益审计的讨论,我们已经开展了很多年,现在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要积极开展实践。从已经开始这方面探索的地方看,效益审计重在实践,只有在干中学、学中干,才能逐步提高、逐步完善。总是等、靠、要,希望别人给你一条出路、一套办法,效益审计永远开展不起来。今年,审计署要适当选择一些项目开展效益审计,有条件的省和部分中心城市也要选择一两个项目试行效益审计,其他地方可从实际出发作出安排。二是要突出重点,以揭露重大的损失浪费等问题为主。目前的效益审计还应主要限定在财政性资金和项目的范围之内,重点揭露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不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工作中,要注意抓住影响效益的突出问题,摸清情况,深入剖析,予以充分的揭露和反映,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抓不住要领。特别是在效益审计的起步阶段,反映的问题宁可少一点,也要有说服力,评价的面宁可窄一点,也要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效益审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