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王亚莉 王帅 张墨)2023年5月5日下午,由免疫学系、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联合承办的“卓越论坛”系列讲座第十七期在求是楼六楼基础医学院第一会议室顺利举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吕丹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张鹏研究员应邀分别做了题为“The innate immune signaling in determination of T cell fate”和“新型神经递质探针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论坛由学院副院长千新来教授主持,学院有关学科带头人、博士、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认真聆听了本次报告。
首先,吕丹研究员介绍了复制蛋白A1(RPA1)在T细胞稳态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利用T细胞特异性Rpa1缺陷(Rpa1fl/flCd4-cre)小鼠证实Rpa1缺失会通过抑制外周T细胞群和限制TCR库多样性导致淋巴细胞减少。此外,Rpa1fl/flCd4-cre小鼠表现出对结肠炎和肝炎等炎症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临床分析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或其他自身炎症性疾病患者的RPA1表达降低。进一步研究表明,RPA1的耗竭通过激活ZBP1-RIPK3信号,从而导致T细胞坏死,反过来会募集白细胞并加剧炎症反应。这些研究揭示了RPA1-ZBP1-RIPK3轴在T细胞稳态中的重要性,为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接着,张鹏研究员先对神经递质荧光探针这一前沿技术进行了介绍,然后以乙酰胆碱递质探针为例,介绍了该探针与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相结合,对脑乙酰胆碱递质释放特征的突破性研究进展,提出老年痴呆症患者靶向乙酰胆碱递质系统进行临床治疗的新观点;同时还介绍了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探针新版本的研发情况。
在交流环节,吕丹研究员和张鹏研究员分别与参会师生就“RPA1作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靶点的可能性”“如何更好地改进神经递质探针敏感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探讨。通过本次学术交流,学院广大师生对RPA1的新功能以及神经递质探针在脑科学及其他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理解,开拓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