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字〔2016〕30号
关于印发《437必赢会员中心“卓越医生教育培养
计划”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437必赢会员中心“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学校2016年9月1日第19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2016年9月13日
新 乡 医 学 院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和教育部、卫计委等六部委《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文件精神,结合必赢官网“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近年来教育教学实践与改革实际,进一步加快推进必赢官网“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医学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从必赢官网实际出发,以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具有必赢官网特色的规范化、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按照“立足校情、整体设计、创新模式、逐步推进、加强监控、保证质量”的原则,科学规划、重新修订“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将近年来必赢官网“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育教学改革的阶段成果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探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三方面的改革,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改革目标
遵循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重点,明确抓手,形成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医生培养方案和模式,将“培养有情怀的医生”“推进医学基础结合临床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作为改革探索的重点,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有效解决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培养途径、考试模式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应用型、强技能、高品质的临床医学卓越人才”为主体、以培养“学术型、高素质、国际化的临床医学创新人才”为突破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质量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临床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医学人文和医患沟通,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更加注重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理念的培养。
(二)深入探索课程模式改革。坚持“三基三严”,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优化,基础与临床的课程衔接整合,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新。合理确定基础与临床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体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课程体系改革,打造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教材。
(三)持续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包括PBL、CBL等小组讨论式教学及应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等。基础阶段注重病案为情景的案例讨论,临床阶段注重床边教学、临床小讲课、教学查房等临床环境下的教学。
(四)不断强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形成性评价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以微课和微课程为主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修订与完善,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规范实施等。
四、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及相关院系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重要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决策,重要问题的协商解决,指导、督促、检查各教学单位的组织实施工作。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别荣海
副组长:郭志坤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晓欢 丰慧根 王天云 王苏杭 冯志伟
白素平 戎华刚 朱金富 朱海兵 朱森林
任如意 李秀敏 吴卫东 罗艳艳 赵国安
翁孝刚 雒保军
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办公室主任:雒保军(兼)
五、改革内容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第三次医学教育改革,在医学教育模式上,积极推进转化式教育,以培养高质量医学卫生人才,即由记忆式学习培养专家人才、形成式学习培养职业素养,转变发展到转化式学习培养有变革心领导者的教育教学模式上来。必赢官网“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综合改革的各项内容都要紧紧围绕推动人才培养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熟练掌握医学知识与临床技能,具备人文关怀与职业操守,灵活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医学发展前沿问题的高水平医学卫生人才的目的开展。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转变是实施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先导。更新医学教育观念,转变长久以来形成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惯性思维,并将教学改革的精髓忠实地贯穿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开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能力提升建设,力求在认识上有提高,在观念上有深化,在理念上有建树,在行动上有突破,针对有情怀的医生、基础临床课程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出具体方案、标准、规范和制度。
要积极探索开展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精湛技术、人际关系融洽的医学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前瞻性眼光的医学人才。转变医学教育模式,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改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重视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品德作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大卫生观念、整体医学观念。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融为一体,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1. 改革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增加案例教学、病例讨论和医院见习、参观学时,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 修订“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对基础与基础、基础与临床、临床与临床课程进行部分整合,实施“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梳理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强化主干学科,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加强实践课程”的原则进行调整。增加实验学时的比例,减少认知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大选修课、人文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 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平台,丰富人文社会医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实施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实施结合学科特色、学生特点的系统化实践教学改革,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标准,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始终把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全过程。统筹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将医师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章节内容,讲授医生职业理想、修养及规范等内容。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岗前培训、医生职业道德修养状况调查研究、专题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加人文关怀、医患沟通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参与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提升未来医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新增《批判性思维》课程为限定选修课。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推广蓝墨云班课堂、微课堂等新媒体教学。
5. 开展基础结合临床课程教学改革。在基础医学专业教育阶段,组建由基础和临床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团队,以课程教材编写为抓手,融合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在14门课程中开设《基础与临床教学》模块教学内容,以强化基础阶段学习为出发点,以临床案例为引导,相关学科基础和临床教师共同指导,开展案例讨论式教学,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临床思维习惯的形成。
6. 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以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为基础,组织教师编写《临床基本技能学》教程,前8个学期每学期均开设《临床基本技能学》课程,充分发挥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作用,实现模拟临床的“早实训、多实训、反复实训”,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7.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搭建分层和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着力建设学生科技类社团、创新兴趣小组、学生自发组织的科技创新沙龙与学术论坛,使有兴趣的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伊始,就能够找到与个人兴趣相结合的“科创小组”。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以赛带训,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场感。
8. 构建个性化医学体育教学模式。建设特色鲜明的医学体育教学体系,实现医体结合跨学科发展。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注入“体育”的学科特征,灌输运动与健康相关的专业知识,实现“医体结合”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医学生懂体育。体育中融合解剖、生理、生化等知识,启发学生用专业知识来理解体育,了解动作结构,运动健身和体质发展的机制,了解运动对人体带来的生理、心理作用。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医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和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增设新体育课程内容,体现优势。如开设健身处方教学,让学生既能开诊断处方,又能开健身处方,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增设医疗保健体育突出医疗体育方法的教学,使学生能熟悉并掌握一至两门治疗和康复技能,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和社区保健能力。进一步完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发挥人才资源作用,建立学校传统体育优势,体现特色。如太极拳(剑)、五禽戏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基于互联网+,逐步打造必赢官网特色的微课程群,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基础实现教学方法实质性改革,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入目标教学法、病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为目标,强调加强对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引导和调控作用,为学生将来适应复杂多变的医疗状况、从事各个方面的相关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继续深入推行“基于疾病多学科融合PBL教学方法”,以疾病或健康促进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和健康促进为学习的情境,开展形式灵活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基础、临床和人文知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利用信息资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实现知识整合。
(四)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由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理论、实验课程均采用“平时测试+期末考核”的考核模式;线上、线下网络课程、微课程采用“课程视频+平时测试+访问情况+考试”的考核模式。考核方式分笔试、口试、面试、网络考试、答辩、读书报告、文献综述、项目设计、论文、调查报告、实践操作等不同形式。
完善医学生临床技能分阶段目标考核实施方案:严格监控临床实习过程:对见、实习效果实施动态考核管理,突出临床技能培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整体性,达到不断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教学目的。完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参考《全球医学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国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国家《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实施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评价方法,考核内容以临床技能为核心,同时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和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综合考核。
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客观评估教学改革的优势与不足、科学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
(五)强化临床实践,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实际动手能力。开设《临床基本技能学》课程,精细整合诊断学、内科学、外科总论、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麻醉学、急救医学等临床常见病学科的理论及操作部分内容,强调重点,避免重复教学。
临床实践技能是通过实践而形成的解决疾病的能力,是临床医生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同时也是临床医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临床技能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要途径,也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改革临床理论课、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的界限,以全过程临床教学和问题讨论式学习为核心,实施以问题为引导,临床观摩+课下专题讨论的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组成有医学生嵌入的医疗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见实习生、住院医生、主管医生,以病人为中心,每个角色均应为团队做出自己的贡献,向榜样学习,参与式学习,无缝对接上一级医师,层层指导,层层监督,在反复的思考和讨论中相互学习。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参与临床诊疗等方式进行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人道主义精神及个性心理素质等医学综合素质培养。在与患者接触中获得对疾病的感性认识,体验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技巧,接受良好医德医风的熏陶。通过知识讲座、医疗团队讨论,不断的完善自己,加快医学生的角色转变。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六)加强教学的信息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推进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逐步完善教育教学监督和评价机制,促进教学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求。完善基于网络的综合教务管理平台、网络评价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平台及校、院(系、部)两级督导组织,从教学的内容、形式、组织与实施、政策和措施等各个方面,开展即时性、定期性和总结性多维度评价,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在现有的组织管理下,不断提高各职能部门、科室负责人和教学秘书的管理水平,规范管理行为。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标准,建立健全各层面评价制度和措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积极探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实行真正意义的、完全学分制,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更新教务管理平台,建立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新的课程,增加课程开设门数,淡化学科专业、年级班级界限,实行按课程组织教学,按学分收取学费,以及弹性学制、双学位制、互认学分制改革,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个性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七)构建“卓越”师资平台,锻造核心教师团队
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是教师。目前,一些教师教学激情投入不足,教学设计与内容针对性不足,对学生的检查交流指导不足。要建立满足教学改革要求的核心教学团队,重新配置和优化教学资源,打破学科界限,组建“平台+模块”的教学团队,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素质过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采取“走出去、学到手、请进来”的方针,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开拓学术视野。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从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形式、课程评价、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制作、微课制作等方面提高教学水平。建立竞争、激励、合作、更新机制,优化绩效工资管理、加大教学改革及成果奖励力度,提高教师的认可度和荣誉感。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团队的师资要从职称晋升、教学量化、绩效评价等方面给予倾斜。
(八)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从医院的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实践教学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临床实习质量。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优质临床资源,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保障。有计划、分层次的进行临床师资培训,以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临床教师带教竞赛为抓手,规范临床带教,提高临床教学能力。加强临床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过程管理,开展临床实习形成性评价,做到周周有评价,出科有考核,考后有反馈,持续提升实践技能。强化训练实习大纲要求掌握的各项操作项目,实行临床实习过程中三阶段出科考核制度(分别在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儿系统实习结束后),平时成绩占阶段性出科考核成绩的50%。实习结束开展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落实“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有关院系的改革工作汇报,指导、督促、检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各有关院系要开创性开展教学工作,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的改革框架内,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加强监督管理
1.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领导小组与相关责任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部门、各有关院系的责任。
2.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学生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改革举措。
(三)建立激励机制
1. 教务处、各有关院系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进行实时跟踪管理、评价与总结,并根据《437必赢会员中心教学奖励办法》(校教〔2014〕20号)文件精神,在教学组织奖、优秀教师评选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的课程,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课时系数按普通本科教学的1.5倍计算(未实施改革的课程除外)。
3. 第一、三临床学院要对本学院承担“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学任务的教研室、教师予以政策倾斜,并按学校发放的讲课酬金进行1:1匹配。
(四)注重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校报、校园网等宣传工具,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宣传报道。报道项目实施的政策措施、先进经验和实施成效,大力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发挥试点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
437必赢会员中心校长办公室 2016年9月1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