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优秀工匠人才和 ‘师带徒’标兵”推荐名单的公示

2021-11-03 来源:校工会

各基层工会:

根据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关于申报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选树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优秀工匠人才和“师带徒”标兵的通知》(豫教科文卫体工〔2021〕20号)精神,严格对照条件、坚持评选标准,经基层工会推荐、校工会委员会研究,确定推荐名单如下,现予以公示:

1.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赵国安劳模创新工作室、梁银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朱武凌劳模创新工作室、林俊堂劳模创新工作室;

2.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优秀工匠人才:基础医学院王志勇;

3.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师带徒”标兵:第一附属医院吴标、贾奎。

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提出。

公示时间:2021年11月1日-11月5日

监督电话:3029077、3029933

邮 箱:xygh@xxmu.edu.cn

附件:推荐名单材料简介

校工会

2021年11月1日

附件:

赵国安劳模创新工作室材料

赵国安劳模创新工作室秉承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断发展创新思路,工作室队伍不断壮大,建设周期内获得临床和科研多项成果。

基于“中国胸痛中心”、“中国心衰中心”和“中国房颤中心”,积极推进心血管疾病诊疗工作,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河南省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临床医学-心血管病学),其中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以优秀通过考核,全面开展冠脉内DSA、OCT、IVUS、FFR、IABP、ECOM、CARTO、TEE、ICE和多道生理记录仪等多种高精尖仪器等新技术,多方面提升豫北地区、全省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

根据创新工作室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层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型、创新型和服务型人才,已成为心血管病学“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培养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2名,主治医师6名,青年医师12名。

科学研究依托心血管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带领心血管创新团队对冠心病发病机制及诊治进行系列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Cardiovascular Research、JACC:Basic to Translational Science、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和中华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冠心病circRNA-miRNA网络调控和清热活血涤痰法干预荣获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

梁银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材料

梁银明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梁银明教授,2014年完成模式动物研发实验室一期建设,目前拥有SPF级小鼠饲养笼位8500个,保存免疫学研究资源活体动物120多个品系,逐步成为我国最大的免疫模式动物资源库。

工作室致力于高端免疫模式动物的研发以及免疫模式动物的深度表型分析,致力于原始知识创新与动物模型研发。第一、模式动物资源特色。工作室拥有世界唯一能够长期存活的粒细胞缺失小鼠、成熟T细胞条件性敲除模型、我国唯一化学随机突变小鼠资源库筛选平台;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将F0 代基因编辑小鼠直接用于表型分析,相关论文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发表。第二、专注免疫相关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将免疫相关疾病的模式动物研究需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工作室注重科研合作交流共享,打造拔尖学术高地,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自成立以来先后引进多名国际知名专家包括法国院士BernardMalissen教授、Marie Malissen教授、Toby Lawrence教授、Herve Luche博士指导免疫模式动物研发及表型分析,引进博士以及海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成员纳入团队,输送多人到访法国免疫表型组学中心参观学习管理及技术。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PNAS》等顶尖期刊发表论文;团队成员在《Frontiers in genetics》《Disease model and mechanisms》《Journal of Biotechnology》《EMBO Reports》等期刊发表原创性论文;获批专利4项,2015年以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工作室于2018年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支持437必赢会员中心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湖大学、法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等国内外实验室提供动物模型,完成国内外技术支撑项目50余项。

朱武凌劳模创新工作室材料

朱武凌劳模创新工作室(合成生物学)始创于2016年,领衔人朱武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等复杂疾病的合成生物学治疗以及重要功能分子的合成设计与进化,重点攻关方向为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工程改造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等复杂疾病。研究目标是利用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等国际前沿技术,人工设计并构建出通用型免疫治疗细胞,应用到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

合成生物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正在开创生命科学的新纪元,有望掀起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工作室在合成生物学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等医药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集中关注人工受体设计、免疫细胞工程化改造、基因编辑、合成进化等多个热点难点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承担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科科学基金、河南省新冠防控应急专项等重要课题。现建设有合成生物学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与河南省合成生物学医疗与健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在朱武凌教授的带领下,工作室立志于研究和解决在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中面临的各项问题和挑战,积极探索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医学的各种应用。

林俊堂劳模创新工作室材料

林俊堂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林俊堂教授,团队共有人员18人,其中主要骨干研究人员8人,其中16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研究领域集中在子宫内膜干细胞(MenSCs)基础与应用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出干细胞通过机体免疫稳态重建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理念,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神经发育与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②子宫内膜干细胞基础与应用研究;③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修复作用机理。

工作室2011年被列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自组建团队以来已经获得阶段性创新成果,优化改进了电转基因技术,并应用在胚胎发育极早期和相对晚期,使目的基因局部定位过表达或抑制表达;建立了原创型器官组织片培养结合活体电转基因的方法体系,实时观察研究目的基因功能和细胞动态;拓展了经血源性子宫内膜干细胞(MenSCs)的研究方向,建立了成熟的MenSCs分离培养鉴定方法,阐明了MenSCs生物学特性,创建了MenSCs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体系,并积极建立中原地区MenSCs为主的公益性干细胞库,为干细胞领域基础研究和人民健康提供助力。

近五年共发表10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教材等3部。主持承办多次中原干细胞论坛和继续教育项目。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级科研项目8项,新乡市重大专项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承担河南省科技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1项,主持承担新乡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专项1项;获得“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C类)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以及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资助,带领教务处圆满完成必赢官网疫情期间的网上教学任务;工作室成员作为两个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24人和博士研究生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1人,博士研究生4人。

优秀工匠人才候选人选——王志勇事迹材料

一、个人基本情况

王志勇,男,1981年9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青年解剖学工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437必赢会员中心“最美教师”,新乡市分子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原),437必赢会员中心基础医学院大体形态学实验室主任,437必赢会员中心“解剖之家工匠坊”领衔人。2004年7月至今就职于437必赢会员中心基础医学院,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人正派,爱岗敬业。

二、业绩简介

工作期间,多次在省市各级教学竞赛中获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近三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1篇,包括SCI收录论文5篇(含封面文章1篇)、中文6篇(含国家一级学报4篇)。2016年荣获河南省解剖学会河南省优秀青年解剖学工作者,2018年荣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2020年荣获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近三年,参与省级教改课题和校级教改课题各1项,编写教材两部;完成本科生、留学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任务860学时,培养研究生3人,在读1人,积极建设科研平台,并申报成功“新乡市分子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讲授课程《局部与断层解剖学》被评为河南省线上优秀课程,2020年荣获河南省线上优秀课程一等奖。

“师带徒”标兵候选人选——吴标、贾奎事迹材料

吴标、贾奎师徒作为吴标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和传承人,紧跟国家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规定(试行)》精神和《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保障师承的学习以及全部的师带徒工作顺利实施。吴标创新工作室2017年入选国家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严格执行跟师规划,在保证吴标教授正常的门诊时间以外,设置每周二、四为固定跟师门诊,在中西医结合科二病区设立中医传承传承基地,保证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贾奎跟师三年来完成跟师190工作日,190个跟师学习笔记,36篇学习心得,60份指导老师临床医案。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集中学习和自修学习相结合,研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吴标师徒门诊量及收治病人数量、豫北及全省的影响力逐年提升。贾奎教授在学术上有很大提高,继承和总结了吴标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提高了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并将老师的学术思想延伸应用于痛风、肿瘤以及内科疑难杂病的诊疗中去,医德医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近年来发表论文14篇,完成跟师结业论文1篇,主持并完成河南省科技厅课题“卒中后抑郁证本质与离子通道相关性的研究”,主持立项河南省卫健委项目“防治新冠肺炎一线医护人员的证候学研究及神屏散的预防价值探讨(课题编号LHGJ20190472)”“综合医院中医药管理一体化研究(课题编号:TCM2021035)”。被河南省中药材协会心血管专业治疗委员会确立为副主任委员,2021年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吴标教授临危任命,担任新乡市新冠肺炎指挥部专家组中医组组长、贾奎教授担任专家组成员,指导全市的中医中药防治新冠肺炎工作,受到了新乡市和河南省卫健委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