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颁布实施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也是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支柱。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人格尊严、物权合同、侵权救济、亲属继承等等,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民法息息相关。某种意义上说,民法典是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变迁的映射和记录。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过去社会条件不成熟,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发展和市场活跃,没有公民和其他私主体一定层次上的财富积累,就很难为民事立法、尤其是很难为民法典的制定提供相应的观念和物质条件。可以说,民法典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就与法治建设成果的典型体现。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由民法总则与经过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并形成的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2020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
2020年5月28日15时08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民法典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民法典诞生过程
民法典以“人”为基础,以“民”为中心,以“私权”为支柱,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治理和法治文明的基本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出台的中国民法典,既标志着中国私权治理和保障体系的新发展,也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