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根据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及时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多项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88年,他进一步指出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同月,为全面部署落实这一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科教兴国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之后实行的“973”计划、“211”工程等,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被誉为“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全景
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被破坏的形势日益严峻,引起全世界共同关注。1992年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和《里约宣言》等重要文件,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通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编制出本国21世纪议程行动方案的国家。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根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上升为国家意志。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生存的家园”的深切关怀,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战略性举措,是中华民族对于全球未来的积极贡献。
西部大开发战略
1988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了沿海内地、东西部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1999年6月9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还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抓紧研究方案、步骤和政策措施,又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同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会后,国务院就西部大开发中的资金投入、投资环境、对外对内开放、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等制定了若干具体政策措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此全面启动。
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图为在位于青海境内的沱沱河大桥桥头,当地群众欢迎从格尔木出发的“青1”次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