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它源于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的“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以及建国初期开始实施的“工业化”建设。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3日,周恩来在这次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摆脱落后和贫困”必须具备的条件出发,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此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其内涵则不断地调整和充实。
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1957年2、3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表述不再把工业能够涵盖的交通运输业单列为现代化的一项内容,而是把科学文化和工业、农业并提,现代化的内容更丰富。1959年末至1960年初,毛泽东提议重新加上国防现代化。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个提法,第一次完整地、明晰地表达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指出:我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他同时提出,要在二十世纪内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这一宏伟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方针,原本准备从1966年起开始实施,但是“文化大革命”打断了这个进程。
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13日,已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当读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时,周恩来站了起来,用沉稳有力的声音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时隔十年后再次听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绝大多数代表噙着热泪,报以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17日,会议通过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重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再次唤起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得到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