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文化,是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为实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纲领,党领导对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对社会文化事业,党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针,大力倡导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有重点地发展人民的文学和戏剧、电影等各种文化事业。
1951年,中国国内关于京剧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争论,有的主张全部继承,有的主张全部取消,毛泽东为此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京戏艺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要百家争鸣。 在此基础上,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
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通过对旧文艺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改革,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社会生活,投身于现实斗争,创作出一批以革命战争、社会改造为题材,启发人民政治觉悟,鼓励人民劳动热情的优秀文艺作品。
1958年,由老舍编剧,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话剧《茶馆》在北京首演。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电影《五朵金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制作,讲述了白族青年阿鹏与副社长金花在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相遇时一见钟情,经过一次次误会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影片提供了一个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幸福原型,呈现了一幕幕生产劳动的场景,爱情也在劳动中生根发芽,热火朝天的劳动和歌舞场面,展现着新社会的美好与理想。
电影《青春之歌》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出品,改编自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林道静个人命运变化和思想性格发展的深入刻画,生动再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青年知识分子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进行的顽强斗争。该片洋溢着汹涌的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具有典型的知识分子式的细腻柔美。